5月26日上午,BETVLCTOR网页版在院D2008教室举办了题为“维特根斯坦的蒙昧主义之谜”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陈常燊教授主讲,公司外国哲学教研室徐弢老师主持,BETVLCTOR网页版教师宋伟、李莉、曹元甲等师生数十人参加了该讲座。
陈常燊教授的讲座始于对维特根斯坦一个批判的分析,维特根斯坦的这个批判是针对弗雷泽在《金枝》(Golden Bough)一书中关于原始巫术仪式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的解释。陈教授指出,维特根斯坦寻求的是一种表达主义(expressionism)的反思内省的方法,这不是要预设一个科学的标准来评判仪式的对错,而是把我们已知的东西按顺序排列来描述仪式意味着什么。这种做法似乎让维特根斯坦具有蒙昧主义嫌疑。

随后陈常燊教授介绍了人类学家乔菲(Frank Cioffi)对维特根斯坦蒙昧主义的指控。乔菲区分了限制蒙昧主义(limits obscurantism)与方法蒙昧主义(method obscurantism),认为维特根斯坦将巫术仪式全都不视为迷信,维特根斯坦因此犯了限制蒙昧主义的错误。接着陈常燊教授介绍了彼得·哈克(Peter Hacker)反驳乔菲的评论。哈克认为,维特根斯坦将巫术仪式区分为迷信和非迷信两类,迷信的巫术仪式需要起源研究,而非迷信的巫术仪式不需要起源研究,故维特根斯坦没有犯限制蒙昧主义的错误。同时乔菲与哈克二人都不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想法含有方法蒙昧主义。
最后陈常燊教授指出,要展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人类学思想,就应从蒙昧主义的思维中跳出来,采取布里安·莱特(Brian Leiter)所说的维特根斯坦式寂静主义(Wittgensteinian quietists)的视角。寂静主义主张,哲学上没有科学中常见的方法论,哲学不像科学那样解决问题,而是一种治疗工作。维特根斯坦式寂静主义对巫术的理解,根本上是对特定的人类社区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的理解。

讲座内容结束后,在座的师生积极向陈常燊教授提问,陈教授也一一详细回答,这让我们对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有了更好的把握。陈常燊教授将哲学形容成牛虻,不断地叮咬科学使其完善自身,这也让我们发现了看待哲学的一个新视角。最后徐弢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参加过讲座的师生都获益匪浅,讲座在一片掌声中圆满结束。
(审核:阮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