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

学术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与科研 >> 学术信息 >> 学术新闻 >> 正文

迎九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论实践和实践智慧

发布日期:2021-06-02    作者:佚名     来源:BETVLCTOR网页版     点击:

迎九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论实践和实践智慧

 

 

 

2021529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葆伟教授在BETVlCTOR韦德入口D3004教室开展了题为“谈实践智慧”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王振博士主持,经理舒红跃、副经理徐弢,倪霞副教授和本院部分硕博士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IMG_20210529_092908

朱葆伟教授围绕三个部分展开了对实践与实践智慧的讨论,即“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之区分”、“实践智慧应与善相通”以及“实践思维中实践智慧的运用”。

朱教授在讲座中首先提出重点阐述的第一个问题是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区分。朱教授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两类知识、伽达默尔的“解释学问题的重新发现和认识与行动的沉思与做事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且引用“博弈”概念来描述实践,进一步讨论如竞争与合作等伦理问题。

朱教授重点阐述的第二个内容是实践智慧与道德哲学和形而上学,狭义的理解是“在难以达到共识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一项暂时的处置”,实践智慧的筹划必须在每一种善中,具有实践智慧的人同样具有伦理美德,实践不同聪明或机变,机变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朱教授还谈到了现代性道德中实践智慧的式微和中国古代哲学,在中国古代,“知”与“智”相通,《墨子·尚贤中》里提到“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这里的智慧,意为聪明才智;《孟子·公孙卫下》中“齐人有言,虽为智慧,不如乘势”,这些都说明中国古人认为智联系性与天道,超越知识的界限,力求达到宇宙和人生整体性的理解,是自然性的,不是神性的。中国智慧关键在“一”“道”,孔子:“吾道一以置之”、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整个系统是动态的,立体的,实践与理论是互补、循环(相互生发,一方以另一方生发为前提)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互补重视对立双方的平衡、稳定和统一,“阴阳互补”实际是以直接经验与存在事物的把握。

朱教授重点阐述的第三个内容是实践智慧与实践判断和推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三段论,实践推理是否可以完全形式化?海德格尔的实践推理或者预先假定了一种在其中者价值相互冲突或规范体系似乎不完善的情境,或者预先假定了一种新的不知道对它应当应用什么规则的情境。朱教授总结实践的推理是综合的,创造性的,在实践推理中,我们总是往来于对情境的理解和对原则的理解之间,根据当下的情境来理解原则,又依照原则来处理和解释这些情境,这个循环实际上是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新理解。

MYXJ_20210529094708217_fast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踊跃提问,现场讨论热烈。舒红跃老师提出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有何不同?朱教授回答: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是人自身的生活,而马哲实践的划分,人与人、人与生产、人与文化生活,物质行动的东西是基础的问题,实践理性是当下和将来、具体与抽象相联系。倪霞老师提出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关系?朱教授回答:广义上,理论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从认识论出发,把实践用于依属地方,实践是为了实现现实生活的东西,从理论看实践。朱老师接着还一一回答了其他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讲座最后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唐心辞  审稿:阮航)

上一条:迎九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如何读懂《逻辑哲学论》?——从新维特根斯坦学派的解读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