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与科研 >> 学术信息 >> 学术活动 >> 正文

校庆9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之五:假装、理解与理解理解

发布日期:2021-10-15    作者:卢秋甫     来源:BETVLCTOR网页版     点击:

2021年10月14日下午,BETVLCTOR网页版于3004会议室举办校庆9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五场。本次讲座由华中科技大学BETVLCTOR网页版副经理徐敏教授主讲,主题为“假装、理解与理解理解”,公司王振老师主持。学院宋伟老师、徐弢老师、冯子龙老师、曹元甲老师,以及本院部分本科生、硕博士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6F7B5

首先,徐敏教授从生活实际出发阐述了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性,并由此切入此次讲座的主题——理解,进而介绍了一种分析“理解”的“四元素”模型:讲话者、听话者、语句及其语句表征的信息。根据这个模型里面,有一个现象是难以处理的,即:信息不能保证传达的情景——在听话者那里,讲话者所说的信息可能是不存在的,也即是说讲话者所说的语句对于听话者来说不能和任何语句表征的“命题”相对应。如此的话,在此情况下,听话者对讲话者的理解就成为了一个不可能的事情。由此,徐老师提出了“三元素”模型:讲话者、听话者、假装的态度。在三元素模型里,听话者对说话者的理解成为了一种“假装”与说话者具有相同语义态度的状态。这样,理解的可能性就在于人具有一种“假装”的心理能力,听话者在说话者的说话现象中,自然地使用这种心理能力即可以领会说话者要表达的内容(至少是一部分),而不判断其真假。但这样的一种语义态度的“假装”并不预设语义的真假,这就解释了人为何可以在不加判断的情况下理解他人。这样的“假装”在形式上可以以[P]作为一个操作运算符,因此基于“假装”的理解在逻辑上可以定义为:[P]True(S)。

接着徐老师谈及了宗教对话的例子,徐老师用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例子表明:非基督徒理解了基督徒所说的P,是因为非基督徒能够针对P和基督徒分享相同的语义态度,假装它是真的。因此,徐老师认为宗教对话或者民族对话之可能性即在于人有假装的能力。

790A1

讲座最后的师生问答交流环节,在场师生踊跃提问,现场讨论热烈。经过充分的讨论,在场师生对此次讲座内容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家均表示徐老师的讲座令大家受益匪浅。讲座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审核阮航)


上一条:校庆9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之六:什么是分析哲学

下一条:校庆9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之四:科研论文的选题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