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晚19点,BETVlCTOR韦德入口周海春教授在学院一楼哲学沙龙开展中国哲学读书会活动,讲解《庄子·骈拇》篇。学院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读书会。

周海春老师对《庄子》的研究现状做了简单介绍。周老师指出,国内的庄子研究尤其关注对《庄子·内篇》的分析与理解,而《庄子·外篇》、《庄子·杂篇》的研究深度与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当然,这其中也有后两者的作者是否为庄子的争议存在。但周老师仍然强调,《骈拇》篇具有较高的哲学论辩水平,该篇否认外部添加的、人为的束缚,强调人的无为自适与闲静自然,也是他选取《骈拇》篇作为本次读书会主要文本的原因。

周海春老师对文本进行了逐字逐句地讲解。周老师认为,《骈拇》篇的哲学价值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骈拇》具有多重论辩价值。既可以借以论证仁义和道德、聪明的对立,进而说明其多余和无用,也可以论证其为多余概念,如不用此词语,则所谓的“骈拇”也是自适的。正因为这一点,导致庄学史因关注某一层次用单一思路解释解释整篇从而有不同的解读路向。
其二,这一篇的道德和性情、聪明等概念值得进一步探究。一方面文本采用形体自然主义的立场批评对方,与论辩对方同属于一个进路。但文本虽从形体及其感性认识入手,但指向形体的共同的原初根据问题。这体现了集中精力讲形而下学,本质却是形而上学的中国哲学的特质。这也是周老师近来多次强调的形下学即形上学的立场。
其三,这一篇隐含对仁义问题进行认识论思考的哲学开展方式。仁义问题被从视觉、听觉和精神整体性以及认识内用和外用的角度进行审视。这无疑是非常难得的。
其四,这一篇的形体观、形上学、认识论、仁义论是和历史观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中展开的历史批判涉及人的道德能力、“底线伦理”、仁义工具化等问题。这说明这一篇的作者是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的。
《骈拇》内容丰富。作者列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见的案例来展开说明。脚趾并生、多指、悬附的肿瘤,是人性和人的形体中自有的吗?作者显然不同意,而认为只是超出性和形体的、无用的多余物。这一篇指出,被认为是“明者”、“聪者”的离朱、师旷,其实是在祸乱耳目。标榜仁义以博取好名声的曾参、史鱼,在言语上争高下的杨朱、墨翟,实际上都不是天下的正道,只是出于自己的目的而毁伤人性。
那什么是作者认为的“天下之至正”呢?不同于被批评的上述思想,他认为真正的正道就是对性命之情的顺应,即事物本身如何,便任其如何,人生来如何,便任其如何。因此没有什么长与短、足与不足之分,一寸便有一寸功用。真正的“常然”是“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万物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为什么而生,不知道自己需要去获得什么,恬然自适就可以生活得很好。过度物化会“残生损性”。
基于上述批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将自己的立足点放置在无为。哪里需要什么“聪者”呢?“自闻而已矣”,抛掉感官被外在事物的束缚,能真正由感官去听;哪里需要什么“明者”呢?“自见而已矣”。顺应着人性去做事,就没有什么“淫僻之行”。天下人人自适而无为,就是他勾勒出的美好世界图景。

最后,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学向周海春老师提出疑问,周老师也一一给出解答。例如,有同学认为,庄子思想在现代社会节奏较快的城市生活中有着积极的精神疏导作用,周老师给出肯定回应;还有同学认为,庄子哲学客观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消极色彩,容易加重年轻人人生选择的迷茫,导致“躺平”,周老师同样对此表示赞许。同学们从周老师精辟的讲解中受益良多。读书会最终在欢乐与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审核:阮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