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4日上午,BETVlCTOR韦德入口于逸夫人文楼D3004会议室举办了“沙湖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二场。本次讲座邀请了BETVlCTOR韦德入口罗炽教授主讲,主题为“中国哲学史学内涵浅论”,由中国哲学教研所所长周海春教授主持。BETVlCTOR韦德入口经理舒红跃教授、副经理阮航副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全体老师,以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由舒红跃教授隆重介绍罗炽教授,感谢罗教授多年来对学院的付出和贡献。然后由员工代表陈慧同学向罗炽教授献花,罗教授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开始讲授。

罗教授指出,中国哲学史学是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涉及十一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便是中国哲学史学的创立问题。中国哲学史这个学科是一个仅有一百来年历史的年轻学科,最早的代表作可以追溯至胡适先生撰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其后中国哲学史学研究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哲学史的正名问题,即什么叫中国哲学史,罗炽教授认为对一个概念的诠释,需要从概念本身去寻找问题与答案。以“文化”二字为例。“文化”即“文而化之”,这就是它的原始意义。《说苑·指武篇》里的“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可以作为佐证。在那个时候,“文”作为动词,即改造、改变,而且是实践中的改造、改变。因此,在讲实践时,我们通常都是在讲文化实践,即通过“文”使之发生升华和变化。中国哲学史的正名也需要从这个概念本身寻找问题与答案。第三是中国哲学史的特色问题,如中国哲学的特点是注重以经验型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二是守常取变的循环思维;三是寓理于象的形象思维;四是直觉顿悟的灵感思维。第四是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轨迹问题。中国历史是个有始无终的发展链条,中国哲学史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环。我们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自卑,必须立足于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第五是中国哲学史的批判继承问题。例如把精神和物质对立,是由于在翻译哲学基本范畴时犯下的致命错误。在中国哲学中,精神是一对范畴,“精”和“神”是两个事情。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批判继承中国哲学史中的观念,才能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第六是中国哲学史与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问题。近代之前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专门思想史著作较少,许多哲学思想蕴含在文学典籍之中。需要把哲学和文学区别开来,也需要注意两者的联系。第七是近百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成果的价值判断问题。第八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九是关于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学、范畴学、宗教哲学、思哲学、民族哲学、价值哲学、生命哲学等等学科分类问题。第十是东学西渐问题。第十一是中国哲学和国学、历史学、自然科学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十一个方面的问题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梳理的,如具体细分则可以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选题。

最后,周海春教授总结了罗教授讲座的内容。周教授认为,罗炽教授所提的问题是研究中国哲学的最前沿、最全面、最宏观的问题。随后,周海春教授对中国哲学史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交流讨论环节,老师和同学们踊跃向罗教授提问,罗教授均一一详细作答,现场气氛热烈,在场师生都获益匪浅。
(审核:阮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