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4日晚,BETVLCTOR网页版阮航副教授在学院一楼哲学沙龙开展中国哲学读书会活动。本次读书会由硕士生于水讲解《孝经》(1-6章),阮航老师点评及作进一步讲解。学院部分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读书会。
于水同学从两个方面展开解读:其一,简介文本流变及其背景。《孝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文本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流变对于我们理解其思想相当重要。《孝经》古本完成于战国,而改定于汉初;其二,结合原文进行解读。《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篇开门见山地引出全文讨论核心——孝。孝是“至德要道”,这一方面指出孝是众多品德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政治含义,即孝同样是教化民众的有效方法。随后以行孝的终始将两个方面联结,强调行孝不但需要保证血脉的延续,还需要通过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行动光耀宗祖。之后五章分别对应周代封建宗法制下的五个不同身份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有关“孝”的行为规范。五者虽由于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行孝的具体做法有较大区别,但其核心类同,即把竭力事亲的精神推而广之,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让孝道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达到理想的行孝效果。

针对于水同学的解读,阮航老师首先做出点评。阮老师肯定于水同学对文本下了不少功夫,把握了其基本含义,但对其义理的把握仍嫌不足。《孝经》的字面含义虽然不难理解,但它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道理何在?其整体的思路和脉络是怎样的?必须结合相关背景反复琢磨,力求对这些问题理解透彻,这样的解读才有说服力。阮老师进一步指出,相对于西方哲学的理论思维,中国哲学思维有具体化的特点,往往是结合具体情境来指点义理,其表述有不少留白以供想象的空间。因此,读中国哲学经典文本必须了解相应的历史,把握其文法,这样才能避免消化不良、似是而非。

最后,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学向阮航老师提出疑问,阮老师分别给出解答。例如,有同学提问:尽管能够知晓《孝经》文本的含义,但仍然感觉无法理解。阮老师指出,仍然需要结合其背景即周代的封建宗法制来把各部分的意思贯通起来,其中有两个要点是在理解中要尤其注意的:一是血缘纽带,二是《孝经》是在政治生活的背景中来讲如何推行孝道。也有同学提出,《孝经》的文本形成为何要定在战国中期,而不是跟文本更契合的西周或春秋?阮老师表示,这些考据方面的问题不是目前我们解读文本要解决的,这些问题有专家研究,需要专门的学问,我们暂时只需利用相对成熟的结论即可。同学们从阮老师精辟的讲解中受益良多。读书会最终在欢乐与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审稿:阮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