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与科研 >> 学术信息 >> 学术活动 >> 正文

琴园哲学沙龙系列:道德分歧论证中人类学证据的效力与限度

发布日期:2021-11-19    作者:陈予展     来源:BETVLCTOR网页版     点击:

2021年11月17日,外国哲学教研室在BETVLCTOR网页版3004会议室主办题为“道德分歧论证中人类学证据的效力与限度”的琴园哲学沙龙活动。沙龙主讲人为云南大学副教授喻郭飞老师,讲座由公司王振老师主持,学院宋伟、阮航、徐弢、冯子龙等老师以及本院部分本科生、硕博士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987A2

喻老师首先提到,他研究此问题的契机是多年前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在心中埋下了关于“道德分歧”问题的种子,而对人类学证据的相关考察是研究道德分歧(Moral Disagreement)论证的一条重要途径。接着喻老师从定义、成因、解决的可能性等方面说明道德分歧是什么,进而指出,对于道德分歧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关于什么,目前有认知主义和非认知主义两种观点。道德分歧有深浅之分。伦理学关注的不是表层分歧比如口舌之争,而是深层的分歧,如价值信念、态度、情感甚至信仰等方面的差异。道德分歧论证要处理的基本问题在于,是否存在深层的道德分歧,该论证的支持者主要是道德反实在论者和道德相对主义者,他们基于其主要承诺,将支持命题P1:存在一些难以用理性方式解决的深层道德分歧。

对于P1的证明引出了“人类学证据”这一话题。喻老师指出,对于是否存在深层次的道德分歧,人类学证据存在着“投射错误”,人类学家面临诸多“两难”,进而对于人类学证据的解读,喻老师列出了5个问题来讨论人类学证据对道德分析论证的效力;通过深层次道德分歧中的“道德同行(moral peers)”问题讨论了人类学证据的限度。

在讲座过程中喻老师多次借用案例做了既生动形象又引人深思的说明,还对所讲内容做了总结,逻辑清晰,条理明确。最后几位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他也做出了切中肯絜的回答。整个讲座学术氛围浓厚,交流气氛活跃,在场师生对道德分歧论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大家纷纷表示获益匪浅并希望喻老师下次再来与我们交流探讨。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审核:阮航)


上一条:琴园哲学沙龙系列:从天才、超人到猛人——意志主义与超人类主义

下一条:公司国家级计划入选者江畅教授就如何开展学术研究作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