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与科研 >> 学术信息 >> 学术活动 >> 正文

沙湖中哲·经典与新知讲座之三:人的终极追求与中国儒学缄默维度

发布日期:2021-12-16    作者:阮文华、龚开喻     来源:BETVLCTOR网页版     点击:

2021年12月15日,BETVLCTOR网页版中国哲学教研室在D3004顺利举办了“沙湖中哲·经典与新知”讲座。本次讲座主讲人是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张昭炜教授,主题为“人的终极追求与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姚才刚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中国哲学教研室和外国哲学教研室部分教师以及部分硕、博士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张昭炜教授近年来致力于“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研究,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次讲座亦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张老师首先介绍了他研究此问题的缘起。他以陈来先生的《有无之境》之正文部分与附录“心学传统的神秘主义问题”为引子,指出从显性知识的解读来看,附录部分是多余的,在大多数阳明学研究中常被忽略;而从隐性知识的解读来看,神秘主义问题不仅不是多余的,而且具有根本性意义。从阳明学到阳明后学,上述“正”与“余”的问题依然存在。张老师认为,目前学界的儒学研究(包括他的前一部著作《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乃重点围绕显性知识(“正”)展开,神秘主义问题(“余”)并未系统论述,甚至都未作为专门的问题提出,这样的结构与研究范式其实是忽略了阳明学之“体”的。因此,他在杜维明先生的“体知”“精神人文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儒学缄默维度”,试图推动儒学的范式突破。

接下来张老师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人的终极追求。人的终极追求之一是高原体验(plateau experiences) 、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s)。张老师详细阐释了孟子“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之意,指出儒学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一种缄默的形态。体知者在获得或达到崇高境界之后,难以向处于较低层次的境界者言说;要想真正理解亲历者“难为言”之“言”,须亲身实证。他借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其峰值体验的理论,指出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透关”之义即是能够获得峰值体验,并且能够持续之。因此,《中国儒学缄默维度》亦可称为“中国儒学主静的深度及境界”、“中国儒学的峰值体验研究”。

人的终极追求之二是“氤氲一气似初春”。张老师以解读陈白沙的诗词展开论述,并借助弗洛伊德、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提出了“元意识”的概念。“元意识”不同于潜意识,和潜意识一起决定或影响显意识。张老师认为,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功夫打通常意识、潜意识,触发元意识,表现为元善。元意识启动时,“氤氲一气似初春”,元气汩汩流行;道德本体已立定,时时是“无不敬”,以主静统摄持敬,持敬与主静是一体关系。这一部分张老师总结了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三个基本特征:1.缄默维度关联的儒学道体需要功夫才能呈现。2.即功夫即是道体。随着功夫的深入,道体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动静而言,依次是:动而趋静、静极而真动、真动而生生。3.缄默维度表达在显性维度,即是生生春意。

人的终极追求之三是开启自家“无尽藏”。张老师借助对王阳明诗句的分析、颜回与子贡的对比,重点阐述了缄默维度遮诠三义:其一,缄默维度不求多闻多见,不是在言语上求解悟;其二,缄默维度不是“亿上求中”,即非臆测,有师承或往圣经典印心;其三,缄默维度重在内在体知,语言表达的是真修真证的本真体验,而不是将不相关的知识硬凑在一起,或帮或补,追求语言词汇上的繁难。在此基础上,张老师又总结了缄默维度与显性知识相比的特征与授受特点。从表现形式上看,显性知识重在语言文字、闻见记诵,以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缄默维度重在默识躬行,以默为外在表现形式。从内在差异上看,显性知识表现出知识的公共性,缄默维度多表现为独自的个性。从发展方式上看,显性知识是固定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可以实现量的叠加;缄默维度是流动的,是活化的,具有弹性。从功夫论表现上看,显性知识多表现为知,缄默维度重在行。从授受关系上看,显性知识授受时,老师是权威,员工是被动的接受与服从,通过因袭承传,实现师生的授受;缄默维度授受时,心契默会,师生双向增进,相互助发,师生在授受过程中共同创造。从授受内容上看,缄默维度的授受不在量之多少,而在质的飞跃,其教学方式乃老师根据员工的特质因材施教,因机而发,员工亦可助发老师。这六个层次中,缄默维度与显性知识均非截然对立,而可互相贯通转化。

人的终极追求之四是儒家士大夫的浩然正气塞天地。这一部分张老师以文天祥“至诚无息”的养气功夫为例,指出了缄默维度的效验。白沙接文山的缄默维度传统,复活了孟子的“养气”,中国文化传统得以连续。

张老师对儒学缄默维度的精彩演绎,语言生动优美,极具韵味,义理丰富深刻,可堪涵咏。在场师生颇有耳目一新之感,对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提问。张老师对师生们的提问一一作答。他认为缄默维度对所有人都是敞开的,“个个人心有仲尼”,能否“透关”以及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关键在个人做功夫的深浅。最后,姚才刚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对张老师表达了真挚的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审核:阮航)

上一条:中国哲学读书会(六)——《关雎》的哲理赏析

下一条:本科教研活动之“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在公司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