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7日,陕西师范大学BETVLCTOR网页版李敬峰教授为公司研究生做了精彩的线上讲座,报告主题为题为“清代《大学》诠释的主旨、特质与启示”。讲座主持人为BETVLCTOR网页版中国哲学教研室老师肖雄副教授,评议人为周海春教授,教研室其他老师姚才刚、曹元甲、龚开喻等参加了讲座。
李老师的讲座从“为什么是《大学》?”“为什么是清代”两个话题起始,由此来表明清代《大学》这一文本的特殊性。《大学》作为宋明理学最核心的经典,乃是宋明六百年理学家发论依据之中心,而清代则大师云集、注本最多、例证丰富、考证详密。

李老师指出,清代的《大学》诠释亦有诸多面向,具体可从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从整体上来看,清人对《大学》文本的态度可以分为两派,以此展开了不同的讨论:《大学》是圣经还是异端、《大学》的古今本之争和《大学》的义理之争。第二,清代《大学》诠释的阶段性明显:清初主要是回应朱、王之争,中期随着王学的衰熄,旨趣转变为汉宋之争,而晚清则引入新学,经世致用特征明显,与此同时古本《大学》研究最为鼎盛。第三,在阐述清代《大学》诠释的当代启示方面,李老师要求在对清代《大学》的研读中,不仅要回归文本、以经解经,也要体身见行、通经致用,更要因应时代,多元诠释,这种藉经典诠释从而经世致用的做法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

在讲座过程中,李老师将宏观的条目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梳理,同时结合时下热门议题,生动有趣地为同学们进行讲解。周海春老师对李敬峰老师的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在后续的提问环节中,师生们就“清代的考据学对《大学》之作者与成书年代是否有突破进展”、“新四书的建构是否可能超越朱子的老四书”、“清代学者是在如何的义理框架之下把《大学》视为异端之学”等问题进行了提问,李老师一一详细解答。李老师层层递进的讲解逻辑与深入浅出的论述内容让员工们受益匪浅,在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此次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最后主持人肖雄老师表达了对李敬峰教授的感谢,希望未来能够加强两个单位的交流,开展更多的类似活动。
(审稿:阮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