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BETVLCTOR网页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办琴园哲学沙龙,本次沙龙的主题为“从生命哲学到生命现象学——从柏格森出发”,主讲人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邓刚副教授,主持人为BETVLCTOR网页版庄严博士。本次沙龙采取线上的形式,BETVLCTOR网页版外国哲学教研室老师、部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其他高校的师生参与了本次沙龙。

邓刚老师的讲座围绕五个方面逐次展开:一是福柯对哲学的两种区分,二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三是康吉莱姆的生物哲学,四是亨利的生命现象学,五是巴巴拉斯的生命现象学。
第一,福柯把哲学区分为意识哲学与概念哲学,也就是关于经验、意义、主体的哲学,以及关于知识、合理性、概念的哲学。其中只有概念哲学,才有可能给出一种关于科学的理论,但关键不在于概念在历史之中何时出现以及如何发展,而在于概念作为理智认识的对象,作为可知者(l’intelligible)是如何被建构起来并且成为人类认识的对象。
第二,基于以上区分来看,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并不仅仅是一种基于生命的哲学,而是一种意识哲学,由此才能理解他的重要概念“绵延”。基于柏格森最重要的四份文献,邓老师认为,柏格森首先区分了两种时间,一种是可数的多,即空间化的时间,另一种则是性质的多,即绵延的时间,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发现真正的时间。在后来的《物质与记忆》中,“绵延”概念被扩展到物质的层面;而在《创造的进化》中,“绵延”概念则体现为一种持续不断的进展、扩大、冲击、创造,由此衍生出生命冲力(élan vital)的概念。
第三,邓老师着重介绍了20世纪哲学家康吉莱姆。他批判了机械论生命观,并认为这一切机械论,其实已经隐含着某种目的论。康吉莱姆则相对应地提出了一种生机论。这种生机论首先是对于关于生命本质的一切形而上学理论的一种拒绝,是对于生命作为诸现象的原初秩序以及生物学知识的专门性的确认,由此就避免了机械论和灵魂论。
第四,邓刚老师引入了亨利关于如何进入不可见的生命的观点。生命本身是不可见的,是一种纯粹的、关于身体、关于自身的经验,这种经验是一种纯粹内在性的经验。
第五,邓老师最后探讨了现代生命现象学家巴巴拉斯的观点。巴巴拉斯认为,想要认识生命,就必须看到,生命首先是一种处在运动之中的事实,也正是在这种运动之中,主体才有可能对世界有所揭示。这种运动和揭示的统一,巴巴拉斯命名为欲望,并且将欲望视作生命的最为本质、最为核心的特征。

邓老师的主讲部分十分充实而精彩,随后BETVLCTOR网页版的庄威副教授总结了邓老师的发言,并通过提问与邓老师展开了热烈的对话与交流。最后在主持人的安排下,学院师生以及部分校外师生就讲座内容展开自由提问和讨论,邓老师均一一回应作答。本次沙龙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审核:阮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