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7日,武汉大学BETVLCTOR网页版教授、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经理吴根友老师在BETVLCTOR网页版D2008教室为公司师生带来了“‘判教’与转识成智——从哲学知识到哲学智慧与受用”的讲座。讲座开始前,公司党委书记谢红星、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江畅老师和学院领导热情接待了吴根友教授,感谢其多年来对公司的关心与支持,并就学科发展等问题咨询了吴教授。本次讲座由公司中哲教研室刘元青教授主持和对谈。江畅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吕威老师及公司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吴根友教授首先表达了对最近圆寂的星云法师的敬意,并引出了本次讲座的第一个重要概念——“判教”。他将印度与中国佛教中的“判教”活动称为“狭义的判教”,而把中国哲学乃至于一切理论派别中类似于佛教判教的理论活动称为“广义的判教”,并指出“判教”所追求的是一种“睿识”,在哲学上可视为追求“广义认识论”的真理。接着,他从现代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分别梳理了以印度部派佛教、中国三论宗、天台宗和华严宗三家为代表的“狭义的判教”思想,并以《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五蠹》《论六家要旨》《文心雕龙·诸子》《明儒学案》《浙东学术》等为代表,探讨了中国哲学史上“广义的判教”思想。
本讲座的第二个重要概念是“转识成智”。吴教授列举了冯契先生的“转识成智”说和张世英先生的新境界说,并借助对张载、戴震的“大其心”思想的阐发,说明了现代哲学狭义认识论的“蝶化”。吴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哲学学习要扩展知识的视野与思想的视野,提高认识的能力;提升人生的道德觉悟,超越个人的小我,以自觉自愿的方式,把自己奉献出去,这就是转识成智。”


公司江畅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江老师指出,此次讲座吴教授从判教和转识成智的主题出发,贯穿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角度。吴教授的讲座突破了狭义判教的界限,联系了广义判教的知识,最后上升到对人生境界的思考,这对我们哲学专业的师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刘元青教授此前还就“判教”的合理性及其限度、“转识成智”的方法论问题等与吴教授进行了精彩的问答互动与对谈。本次讲座,吴根友教授既梳理了相关的学术史知识,内容详实;又介绍了为学为人的方法论智慧,生动有趣。在场师生均表示获益匪浅。
(审核:阮航)